一机多屏等同于智能座舱的说法正确吗?
作者:华一汽车科技
来源:www.itas-hk.com
发布时间:2021-06-16 11:33
阅读:次
尽管作为未来汽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因素,
智能座舱正成为打造差异化,吸引用户的重要一环,但业界似乎对“智能座舱”一直缺乏明确的定义,对其演进方向和发展阶段也不甚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方面的话题。
如何定义“智能座舱”?
IHS Markit汽车技术高级分析师Chen Dexin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将“一机多屏”等同于“智能座舱”的看法并不准确。“一机多屏”概念多由座舱域控制器(CDC)厂商提出,而车厂的“智能座舱”则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更为广泛多样,确实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他说如果简单借用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的差别来下定义的话,那么智能座舱应该是一个有着便捷和多样化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手段,更多舱内传感器,更为贴合汽车运用场景APP的一个产品。同时,智能座舱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未来的汽车座舱会随着自动驾驶程度的提高有着更多不同的运用场景,比如长途驾驶和市内通勤会催生不同的智能座舱设计。
如前所述,智能座舱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根据定义不同可以得到差别很大的市场渗透率。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一机多屏”功能的域控制器在2026年将达到约20%渗透率。而笼统定义下的智能座舱渗透率将显著高于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未来所有的中高档车应该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智能座舱。
而在地平线(HorizonRobotics)联合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发布的《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中,智能座舱则被定义为主要涵盖座舱内饰和座舱电子领域的创新与联动,是拥抱汽车行业发展新兴技术趋势,从消费者应用场景角度出发而构建的人机交互(HMI)体系。
高速成长的动力
与自动驾驶目前仍在L2+/L3阶段徘徊不同,智能座舱市场最近几年内成长非常迅速,成为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重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座舱智能化之所以能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点,一方面原因在于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其对汽车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出行工具逐步转变为生活中的“第三空间”,而且他们会逐步将对手机应用的喜好迁移到车载娱乐信息系统上,如导航、音乐、视频、社交功能等。
另一方面则源于进入2019年后,自动驾驶商业化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不少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商业落地时间纷纷被推迟。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自动驾驶的落地不仅要突破自动驾驶域的相关技术,如高算力/低功耗/高功能安全等级要求的AI芯片、视觉感知的技术瓶颈、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和降本、高精地图和高精定位、复杂的感知/决策/控制系统实现等,还需要整车级别的配套升级,例如底盘执行系统的线控和冗余、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等,甚至在监管和法规方面也需要配套升级。
而智能座舱功能的落地尽管要整合多个屏幕显示(中控、仪表、抬头等)、驾驶员监控、车联网、娱乐系统及部分辅助驾驶功能,但总体来说,由于不涉及底盘控制,安全压力小,技术实现难度低、成果易感知,有助于迅速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因此国内OEM在等待自动驾驶关键技术成熟的档口,开始逐步将精力转移到智能座舱的落地。
文章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http://www.itas-hk.com/news/cjwt/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