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网信办、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为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逐步完善,移动终端的硬件形态也逐渐明朗。其中,汽车作为新技术集成应用的最佳载体之一,正在加速向智能化转型。在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品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与竞争焦点。
就在前几天,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我已经连续两年公开呼吁要支持智能汽车,现在终于有一个方向性指引了,真的很开心。”
由此可见,《战略》的实施早已是众望所归。百花齐放的智能汽车行业,也确实需要这项《战略》为各家企业“铺好脚下的路”。
●《战略》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战略》早在2017年就开始启动,2018年1月发改委发出公开征求意见稿,从启动到最终落地历时近三年。所以在了解《战略》能为智能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变革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战略》的核心内容:
《战略》将智能汽车定义为,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
而《战略》提出智能汽车发展的战略愿景则是“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显然,过去的几年各家车企都在积极研发自动驾驶。随着政策出台,不仅证实了自动驾驶对于“智能汽车”的重要性,一些过于细分化的功能可能也会逐渐统一标准。这对于智能汽车的研发初期来讲是一件好事。
相比两年前的征求意见稿,正式文件新增加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条例,主要强调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致力能够将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资源做到“垂直整合”。
十多年前,汽车的关键零部件还只有「三大件」。而如今,汽车上的各种高精度传感器已经不可或缺。相信在几年后,传感器、中央管理器、智能计算平台、智能操作系统都会成为每一辆智能汽车的最关键零部件。
现在的“未雨绸缪”,便是为了将来的“厚积薄发”。
此外,文中还提到:“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 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2020年是5G“井喷式”发展的一年,除了在移动电子领域,汽车领域的5G发展也必将成为串联起未来智能终端设备的关键点。《战略》中提到的全覆盖虽然目前还不能实现,但硬件基础已经过关。接下来,就需要各家车企研发自动驾驶的速度追上「5G基站」等硬件建设的脚步了。
▲5G的普及对智能汽车来说至关重要
和2018年1月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版的《战略》在战略愿景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调整,首先是将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建成时间向后推迟,基本形成时间由2020年推移至2025年,全面建成时间由2025年推移至2035到2050年。
而且正如刚才所说,由于5G的覆盖并不全面,北斗等目标也还未实现,所以《战略》还取消了2025年高级别智能汽车(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实现规模化应用,以及2020年对车用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率要求。
简而言之,《战略》的核心内容使我们把目光放在了更近的未来,对未来尖端技术的热烈期盼也没有变得“天马行空”,各大车企、供应商通过努力的研发就可以看到希望。智能汽车实现真正落地的时间,毫无疑问将会大幅提前。
● 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瓶颈
众所周知,自从进入了21世纪之后,我国的汽车市场便迎来了快速发展。以我自己为例,2002年左右感觉周围所有的邻居、亲戚、朋友全都开始买车。似乎一夜之间,汽车也不再是令人感觉“遥不可及”的物品了。
随着各国车企逐渐在华建厂,豪华品牌的价格也不再高冷,自主品牌强势崛起,一时间,汽车市场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这十多年间,有不少人靠着汽车产业发家致富。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内,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最大经济支柱之一。
前些年国内也大力支持家用车的发展,比如要求每一家外国车企入华,都必须与国内的自主品牌合作生产。意图很明显:别人出技术,我们出力。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外国车企先进的技术,也能建造不少工厂为消费者降低成本。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之快令许多外国企业瞠目结舌,到了2008年,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汽车销量最大的国家,并且蝉联了十多年之久。
但经历过爆发式增长之后,中国的汽车市场也逐渐进入到了平稳期。国外的汽车大国经历的那些过程,开始在国内逐渐显现出来。比如汽车的额外附加值除了少量及高端的品牌或者车型还存在以外,更多的变为了工具属性,消费也越发开始理性。近些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逐渐饱和,增量变为存量,汽车销量开始触碰到了天花板,增长放缓成为一种常态。
截止至目前,国内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相当高,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一辆车。再加上出租车、网约车行业的兴起,汽车本身的交通工具属性已经被分散的七七八八。此时再能吸引消费者的,也许不再是“大排量”、“动力强”等因素,而是智能化、科技化。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当人们吃饱了,才会考虑想吃好。
因此,普通的汽车已经无法再让消费者心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也已经迫在眉睫。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就是行业转型的必然会出现的载体之一。同时,随着电子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很多车企开始考虑把汽车的应用场景多元化,让汽车不再只是“汽车”,而是变成一辆“可载人出行”的智能终端设备。
这种目标,正好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此时,国内颁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让汽车“智能化”有一个更为清晰和可以落地的发展方向。
● 智能化将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必经之路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的前一百年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国家,后来居上的日本也有很多专利技术,而在下一个百年的发展,将会是在智能化方面的角逐,而中国汽车行业如果要在汽车行业更有话语权,成为行业标准的领导者,那么智能化则是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所有的车企都知道,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万物互联、车联网等等项目都是发展重点,也正是基于这个共识。
● 写在最后
国家颁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看似只是针对产业的方向。但无论对于车企,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车企来说,就是国家支持“产品改革”的证明。现在每个有能力、有意向将产品智能化的品牌,都有了比以往更充足的底气和更丰富的资源。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能够将目标放在眼前,让理想能够尽快照进现实,也正是希望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吧。(摘自于:
e创智联)
文章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http://www.itas-hk.com/news/hyzx/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