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HUD的冰火两重天,中国企业如何重新点燃市场活力?

作者:华一汽车科技    来源:www.itas-hk.com    发布时间:2018-04-03 10:27    阅读:

2017年11月26日,美国Navdy公司宣布一项索赔政策:从 2017 年11月26日开始到明年4月24日,任何有可能或意向对Navdy提出索赔的众筹用户,都可以直接向其提出索赔要求。
 
作为一家明星的HUD公司,从2014年众筹240万美金开始造车载HUD,就赚足了业界的目光,但3年之后,等待它的并不是辉煌腾达,而是结算清零。
 
差不多同一时期,大洋彼岸的中国,京龙睿信、未来黑科技等初创公司陆续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国内外HUD公司展现出的景象似乎是冰火两重天。
 

HUD已经过了高峰期了?

 
HUD(Head Up Display)简称抬头数字显示仪,最早是出现在军方的战斗机上。它可以将重要的信息投射在风窗上,飞行员不用低头即可以看到所需的信息。
 
后来HUD进入民用的汽车领域,通过结合OBD、ADAS以及手机等设备,将汽车的速度、胎压、导航、电话等应用信息投射在驾驶员视野前方,以达到让驾驶员不低头即可查看重要信息的功能。
 
HUD的设备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嵌入到液晶仪表盘内,多见于前装的产品,另外一种就是以放置在仪表盘上方或悬挂在驾驶员一些的遮阳板上两种形式,这种形态的设备通常是后装的。
 
HUD的产品从军用转到民用,并没有多久,以前只在一些中高端车中有配置。国际上有实力的厂家以欧美、日韩为主。
 
2013年是HUD初兴的一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年多的时间,从最开始火爆到后来湮没,有其产品内在的原因。
 
HUD
 
《高工智能汽车》采访了深圳京龙睿信副总经理李晓飞,他透露HUD的硬件组成一般由硬件电路板、光学组件以及投射屏,三者成本随着质量的好坏而上升。通常而言,最贵的是光学组件部分,同时这部分的软件算法也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
 
去年9月,这家专注前装及准前装HUD品牌Navososo——京龙睿信正式宣布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公司是一家具有清华背景的创业团队。
 
京龙睿信联合创始人王祎表示,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前装及准前装HUD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将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深化和已合作车企对于HUD的开发,并加快对国内其它车企的布局和拓展,推出更多符合车机行业的HUD。
 
一般后装的产品价格都在2千元RMB左右,而前装的则会在上千美金,价格昂贵。由于HUD会将部分信息显示到驾驶员前方的挡风玻璃或映射的设备上,因此对于驾驶员的行驶安全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干扰。
 
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些行业标准的处理方式,因此消费者对于HUD的接受意愿也并不是很高。京龙睿信决定换个思路和方向,从前装入手,加强和车企的合作。将前装HUD结合中控主机数据、仪表盘数据,加强安全性。
 
美国HUD的网红厂商Navdy,去年年底就传出了重组的新闻。根本原因就是后装市场销量太低,难以维系其高昂的研发、生产费用。
 
国内也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李晓飞透露,国内一些后装的厂商,月销量最高的也不过上千,于企业的生存杯水车薪。因此,当HUD不温不火的发展了几年后,大部分公司都开始转型前装市场。
 

主机厂的“朋友圈”

 
到2017年,市场上装有HUD功能的车型,还基本以中高端车型为主,而供应商大都是国外厂商,如日本的精机、电装,德国大陆、博世等。
 
这些厂商基本将德系、日韩系以及欧美的HUD市场包圆了,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国际上,而且同样出现在国内的自主、合资主机厂中。
 
国内实力稍微靠前的一些厂商,也难以从中分得多少羹,有的是背倚金主走顺道儿,有的则是曲线救国。
 
HUD厂商从后装到前装到底有哪些困难?李晓飞透露,首先整体用户市场对HUD的接受认可度不高,这使得HUD在以一种可选功能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容易受冷落。
 
市场的不景气,造成大部分主机厂安装HUD的动力不足,所以就目前而言,即使是前装市场,HUD的规模需求量并不大。
 
萎靡的需求下,少数想要尝鲜的厂家,怎么去挑选供应商呢?外资品牌的HUD比国内的HUD价格要高5-10倍,但整体的性能上,本土公司的产品并不会落后多少。
 
抬头显示技术
 
HUD的三大块中,硬件采购只要愿意花钱,就可以满足车规标准,而软件算法方面则需要较强的实力支持。当然即使这些硬实力都修够了,要敲开主机厂的大门还有不少距离。
 
主机厂在设计一款车型中,通常会提前三年左右将车的配置、外形等定型,前装HUD也需要在这些时刻进入主机厂的考虑范畴。规划在新车型中安装HUD的厂家并不多,不多的厂家被众多有实力的厂商分刮,高端车型出于各种考虑会毫无疑问的选择外商供货,极少数中端甚至中低端车型会考虑国产品牌。
 
但,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国内的车企(以国字号当头的)还是非常的保守、谨慎的。作为供应商,硬性条件是首先得取得相应的牌照,其次性能上达标,然后价格上要足够优惠。抛却这些硬条件,供应商跟车厂的关系才是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透露,毫不掩饰的说,在21世纪的今天,国内主机厂的供应圈还是相当封闭的,新的供应商要想进入大家的“朋友圈”,难度很大。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供应商夸大产品质量,造成业内不好印象之嫌;也有供应商生存周期短,难以提供后续支持服务;还有采供供货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密关系。
 
当然,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高端突围,也必须借助类似HUD等新的科技功能配置来取悦消费者。而在HUD的基础上,结合AR诞生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技术正在兴起。
 
据悉,首款搭载AR HUD的上汽车型将在2018年量产,它也将是世界首款搭载全息增强现实技术的量产乘用车。
 
 

文章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http://www.itas-hk.com/news/hyzx/338.html


上一篇: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未来会是这样的

下一篇:助力智能互联 福特携大唐开展C-V2X试验


液晶仪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