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L4自动驾驶商业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作者:华一汽车科技    来源:www.itas-hk.com    发布时间:2020-10-28 10:13    阅读:

汽车行业的颠覆者曾预言自动驾驶技术将很快被采用,但现在他们正考虑将无人驾驶汽车进行地理围栏隔离,就像汽车制造商几年前预测的那样。
 
这也吻合去年Waymo首席执行官说的一句话: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能在任何道路上完全自动行驶的汽车不可能存在。
 
L4自动驾驶
 
最近,Renovo Auto首席执行官Chris Heiser也表态,虽然无人驾驶还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但通过限制ODD范围,在今天看起来是可能的。
 
一、L4,如何定义?
在Chris Heiser看来,现在看到的趋势是,L4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它,结果可能是越来越远,但也可能就在眼前。比如,限制在预先定义的区域和低速场景,我们会看到它离我们更近。
 
因为现实情况是,L4是行业的长期目标,但要设计一个能够处理道路复杂性带来的边缘场景和变量系统并不容易。
 
比如,目前的挑战之一就是感知。举个例子,如果你改变了相机的曝光,然后看同一个物体。机器系统是否认为,当物体颜色变深、变浅、变蓝或变红时,它还是原来的物体?
 
人类的优势在于我们有这些层次的感知,我们有自己的视觉认知系统,但对目前的感知系统来说,我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的水平。
 
“L4真的很复杂,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变量,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中。”Chris Heiser表示。
 
但是当你限制场景时,系统的复杂度就降低了。这使得今天部署L4成为可能。比如,四年多前,本田汽车相关自动驾驶负责人就提出,专用无人驾驶公路是尽快采用这项技术的最佳途径。
 
二、是否真正理解无人驾驶商业模式
此外,在Chris Heiser看来,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那就是“做自动驾驶,不要从汽车开始。”
 
你需要从软件开始。自动驾驶汽车既不是电子产品,也不是硬件,甚至不是计算挑战。“这是一个软件挑战。”
 
他的逻辑也很简单,自动驾驶并不是你从供应商那里买来,然后把它塞到车里的东西。您需要从软件和任务定义开始。
 
在通往由软件主导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漫长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仍然是汽车制造商的旧有“文化”。因为一直以来,那些“黑盒子”通常是由供应商提供,供应商再与Tier2合作软件开发。
 
尽管,近年来,不少主机厂已经开始转型软件公司,但根深蒂固的文化,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
 
尤其是,在软件行业,成千上万的人协作来构建非常复杂的代码。数百家公司通过合作创建平台、框架和APIs,这与传统汽车行业完全相反。
 
而对于如何开发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也需要不同的思路。
 
Chris Heiser表示,你需要问问自己:研发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时,它会做什么?它是私人拥有,还是车队运营?它会在城市里运行,还是在农村,或是在高速公路,它必须处理雾,还是雪。
 
现实情况是,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还没有做好下雪、大雾或暴雨天气条件下的准备(这也是为什么Waymo要不断寻找恶劣天气的城市,来进行系统的城市)。
 
不仅如此,大家都还没有准备好被将自动驾驶方案投入生产线并销往世界各地。比如,在美国训练的系统并将其出口到其他地方的想法可能并不那么有效。
 
Chris Heiser甚至建议不要试图找出如何把司机从车里挪开的策略,而是要思考自动驾驶汽车如何能提供一个新的收入机会。
 
在美国,一个出租车司机一年要花费大约10万美元,因为你必须支付2个人来让出租车整天运行。3年里,你在司机身上花了30万美元。
 
这意味着,如果你能建立一个3年内花费不到30万美元的自动驾驶系统,你就赚钱了。不过,现实情况是,一辆L4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来做冗余(还需要一套性能不错的线控系统),以及一个手提箱大小的中央计算机。
 
当然,对于不用的应用场景,就需要不同的考量。这就是L4的灵活性,取决于你如何定义?以及合理的商业逻辑。
 
三、一场事关生死的危机
汽车制造商的角色正在改变,他们正在集结合作伙伴,在某些情况下,竞争对手甚至为了生存而携手合作。这也包括类似Waymo这样的自动驾驶领头羊。
 
每个人都意识到,这顿“盛宴”太大了,没有人能独自“下厨”,而且更关键的是,L4必须在2020年取得突破,否则压力会层层传导。
 
比如,汽车制造商曾经是行业的中心,其他所有人都围着他们。但现在,他们也必须调整其核心业务以跟上初创公司的步伐。
 
汽车设计、装配,以及系统集成,是现有汽车制造商的主要业务,但软件能力和车队运营是他们可能会遇到困难的领域。
 
因为,从硬件思维模式转向软件思维模式的挑战是一件大事。“一些汽车制造商会做得非常好,但其他一些则会非常艰难。”
 
更棘手的是,到目前为止,不管是网约车、分时租赁这样的商业模式,都没有实现盈利的能力。
 
当然,所有这些公司短期的重点不是盈利能力,而是增长。对于未来因为不需要司机而降低运营成本,并产生所谓的净利润,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比如,额外增加的硬件成本。Robotaxi可能不再需要司机,但新增的硬件一次投入成本将大幅提高。
 
因此,自动驾驶的短期商业化突围,企业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计算公式:“整车成本+自动驾驶硬件成本+软件成本+地理围栏下的运营收费(单次费用及订单量)”是否具备投资回报的可行性。
 
另一种模式,就是采取“地产开发-Robotaxi-政府”模式,比如国内某项目,以每辆自动驾驶车250多万价格采购100辆,地产公司以此换取用地项目,并以Robotaxi出行服务运营为特色,从而达成三方共赢。
 
所以,现在你需要为自己先定一个小目标。

 

文章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http://www.itas-hk.com/news/hyzx/962.html


上一篇:无人驾驶第一步:收割代客泊车

下一篇:特斯拉触屏UI:汽车人机交互界面案例研究


液晶仪表 返回列表